沙朗做网站公司,聊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网站,辽宁自助网站建设公司,中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网站#xff08;转载#xff09;http://blog.chinaunix.net/uid-23089249-id-210808.html一个进程在调用exit命令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xff0c;其实它并没有真正的被销毁#xff0c; 而是留下一个称为僵死进程#xff08;Zombie#xff09;的数据结构#xff08;系统调用… 转载http://blog.chinaunix.net/uid-23089249-id-210808.html 一个进程在调用exit命令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其实它并没有真正的被销毁 而是留下一个称为僵死进程Zombie的数据结构系统调用exit它的作用是使进程退出但也仅仅限于将一个正常的进程变成一个僵死进程并不能将其完全销毁。 一、僵死进程的产生 在每个进程退出的时候内核释放该进程所有的资源包括打开的文件占用的内存等但是仍然为其保留一定的信息(包括进程号the process ID退出状态the termination status of the process运行时间the amount of CPU time taken by the process等) 直到父进程通过wait/waitpid来取时才释放。此时该进程处于僵死状态该进程成为僵死进程(Zombie Process)。 这保证了父进程可以获取到子进程结束时的状态信息。 在Linux进程的状态中僵死进程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它已经放弃了几乎所有内存空间没有任何可执行代码也不能被调度仅仅在进程列表中保留一个位置记载该进程的退出状态等信息供其他进程收集除此之外僵死进程不再占有任何内存空间。它需要它的父进程来为它收尸如果他的父进程没安装SIGCHLD信号处理函数调用wait或waitpid()等待子进程结束又没有显式忽略该信号那么它就一直保持僵死状态如果这时父进程结束了僵死的子进程成为孤儿进程过继给1号进程initinit始终会负责清理僵死进程它产生的所有僵死进程也跟着消失每个进程结束的时候系统都会扫描当前系统中所运行的所有进程 看有没有哪个进程是刚刚结束的这个进程的子进程如果是的话就由Init来接管他成为他的父进程。但是如果如果父进程是一个循环不会结束那么子进程就会一直保持僵死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系统中有时会有很多的僵死进程。怎么查看僵死进程利用命令ps可以看到有标记为Z的进程就是僵死进程。 二、僵死进程的危害 如果父进程不调用wait/waitpid的话 那么保留的那段信息就不会释放其进程号会一定被占用但是系统所能使用的进程号是有限的如果产生了大量的僵死进程将因为没有可用的进程号而导致系统不能产生新的进程。 三、僵死进程的避免 1、父进程通过wait和waitpid等函数等待子进程结束这会导致父进程挂起 2、如果父进程很忙那么可以用signal函数为SIGCHLD安装信号处理函数。子进程结束后父进程会收到该信号可以在信号处理函数中调用wait回收 。3、如果父进程不关心子进程什么时候结束那么可以用signal(SIGCHLD, SIG_IGN)通知内核自己对子进程的结束不感兴趣那么子进程结束后内核会回收 并不再给父进程发送信号。或用sigaction函数为SIGCHLD设置SA_NOCLDWAIT这样子进程结束后就不会进入僵死状态 struct sigaction sa; sa.sa_handler SIG_IGN; sa.sa_flags SA_NOCLDWAIT; sigemptyset(sa.sa_mask); sigaction(SIGCHLD, sa, NULL); 4、fork两次父进程fork一个子进程然后继续工作子进程fork一个孙进程后退出那么孙进程被init接管孙进程结束后init会回收。不过子进程的回收还要父进程来做。 int nStatus; pid_t pid;pid vfork(); //生成子进程if (pid 0) //父进程{waitpid(pid, nStatus, 0); //等待子进程结束,否则子进程会成为僵死进程,一直存在,即便子进程已结束执行
}else if (0 pid) //子进程{pid vfork(); //生成孙进程if (pid 0) {exit(0); //子进程退出,孙进程过继给init进程,其退出状态也由init进程处理,与原有父进程无关}else if (0 pid) //孙进程{if (execlp(ls, ls, NULL) 0){perror(execlp);exit(-1);}}else{ perror(vfork(child)); } }else{ perror(vfork(parent)); }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Robotke1/archive/2013/05/01/305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