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酒店网站建设,ucenter 整合两个数据库网站,建设一个班级网站的具体步骤,如何在电子商务化平台上做企业网站推广——《王小波全集》出版之际答记者问 1、在您心中#xff0c;什么是王小波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兴安#xff1a;一个作家给后人留下的只能是一样东西——作品#xff0c;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没留下作品#xff0c;只留下名声的作家是让人怀疑的#xff0c… ——《王小波全集》出版之际答记者问 1、在您心中什么是王小波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兴安一个作家给后人留下的只能是一样东西——作品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没留下作品只留下名声的作家是让人怀疑的也是可悲的。因为很多自称为作家的人死后他的作品也随之死去甚至有的作家人还没死作品就已经发霉或者风化了。 2、在和他曾经的交往中有没有一件让您很难忘记的事 兴安我与他的交往其实只有两次都是在他成名之前。第一次是 1994年9月28日在他的小说集《黄金时代》的作品研讨会上。在他看来给自己的小说开研讨会是对自己的一个讽刺至少他心里是不喜欢这样做的。但是据说当时华夏出版社出版他的这本小说是担着赔钱的风险的。书印刷了6000册据责任编辑赵洁平说还有3000册积压在库里所以开个研讨会是想促销一下。时间已过立秋可王小波仍穿着皱皱巴巴的大背心和大短裤挺尴尬地坐在人堆里被人品头论足俨然一个拉板儿车的黑面大个儿。每个人发言完入座后他都会表示感谢地注目那个人一眼可心里估计却在暗暗发笑借用昆德拉的话评论家一思考王小波肯定就发笑。因为给王小波做评论是非常困难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说好说坏都必须说到点上而我们的评论家又有多少能抓住他小说和思想的要点呢中午饭之后我们的王小波终于不客气地在沙发上睡着了而与会的评论者们仍在滔滔不绝。第二次见面是几个月后在《北京文学》的西山笔会上我出面邀请了北京当时活跃的邱华栋、丁天等几个年轻作家。会上我多次请他这位“文坛外高手”发言可他都以来向大家学习的托词婉言谢绝。晚上别人都聚在一起娱乐而唯独不见王小波后来我在房间里找到了正在疯狂抽烟的他他见我的第一句话是明天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说上午还要开会。他小眼睛傻笑了一下大概是很后悔来参加这个笔会。对一个独立而且专心写作的人这个笔会可能是他第一个笔会也是最后一个笔会。果然一年后在他的一篇随笔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94年我参加了个无聊的笔会。” 3、您觉得王小波作品最大的魅力之处在哪里 兴安对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下一个叫“王小波吧”的网站里面的问题是“大家觉得小波先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网友的回答非常精彩其中我最同意的是“怀疑的精神”和“永不停歇地恶作剧”这两条前者是他思想的前提后者是他写作的手段和结果。就是说他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他自己都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怀疑是认识问题的捷径也是作家和思想者的出发点。没有怀疑就意味着满足、终止甚至死亡和腐朽。而王小波的作品尤其是杂文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恶作剧他自诩为“思维的乐趣”。或许他知道对被怀疑的对象表达愤怒如同与正襟危坐的谈经论道一样没有区别并让人厌烦或许他更清楚对被怀疑对象的解答永远会陷入更深的怀疑。所以他只有采取恶作剧的方式在解构对象的同时给你一个思维的方式。今天的世界其实不需要答案或者说答案有很多种今天的世界更需要的是怀疑。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把他比做后现代中国社会的鲁迅他用恶作剧的方式与他憎恨或者不喜欢的事物开着智力的玩笑。王小波作品的最大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 4、您也可以算是王小波门下的“走狗”吗 兴安什么是“走狗”令人怀疑的词。 5、是否珍视这份友情用什么样的方式祭奠这位朋友 兴安与王小波做朋友应该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情与他交往也是很冒风险的所以我一直与他保持着距离。其实他本人也是希望别人与他的作品交朋友而不是他本人。明年是他去世10周年我觉得对他最好的祭奠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把他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大师。 6 、您眼中的王小波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兴安他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孩子早熟、爱搞恶作剧还未成年就夭折。但这也许是件好事我无法想象作为一个80岁的王小波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在自己创作颠峰时期就离开的作家是幸运的至少对文学是这样的。 7、在文学界王小波的文学风骨并没有消失是这样吗 兴安文学界好象从来就没有王小波的文学风骨每个作家都是独立的也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我不希望文学界一窝蜂地学习和模仿王小波这样再好的一个作家也会被糟蹋被贬值。我早就说过想毁掉哪个作家就去模仿他而且是一窝蜂地。我们曾经毁过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也作践过塞林格和海明威求求你们别在毁王小波了。王小波只是一个石碑我们可以继承他的精神却必须绕开他的作品往前走。这样王小波也才能永远是王小波我们才能是我们。 《王小波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