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内部链接优化,2016响应式网站模版,营销网络广告,企业宣传画册制作中药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xff0c;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以及调节机体功能的药材和成药。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方剂、药材提取物、配方颗粒、外用中药、特殊用途中药等都可以统称为中药#xff0c;所以说中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xff0c;笔者精心整…中药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以及调节机体功能的药材和成药。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方剂、药材提取物、配方颗粒、外用中药、特殊用途中药等都可以统称为中药所以说中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精心整理了多种关于中药的分类方法供大家各取所需也可通过下面中药分类数据进行查阅。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药数据库群-方药成分药理
目录
一、按中药的药效分类
二、按自然属性分类
三、按药性分类
四、按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五、按临床应用分类
六、按脏腑经络分类
七、按中药采集季节分类
八、按药材类别分类
九、按加工方法分类
十、按药材的稀有程度分类
十一、中药注册分类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十二、按性味归经分类
十三、按中药剂型分类
十四、按中药方剂或处方来源分类 一、按中药的药效分类
主要是根据中药的功能和主治疾病的特点来进行划分
1.解表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的药物如桂枝、薄荷、麻黄等。
2.清热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
3.泻下药用于通便、泻火、排毒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4.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的药物如独活、防风、秦艽等。
5.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消肿、祛湿等作用的药物如泽泻、茯苓、猪苓、薏苡仁等。
6.温里药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如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等。
7.理气药用于调理气机、缓解气滞的药物如枳实、木香、香附、川楝子等。
8.消导药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
9.驱虫药用于驱除体内寄生虫的药物如使君子、南瓜子、雷丸、槟榔等。
10.止血药用于治疗出血症状的药物如三七、地榆、艾叶、仙鹤草等。
11.活血药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等。
12.化痰止咳平喘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的药物如半夏、贝母、苏子、百部、桔梗等。
13.安神药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的药物如酸枣仁、龙骨、远志、柏子仁等。
14.平肝熄风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症状的药物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等。
15.开窍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中风等症状的药物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等。
16.补益药用于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党参、枸杞子等。
17.固涩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尿频等症状的药物如五味子、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等。
18.涌吐药用于引起呕吐以排出体内有毒物质的药物如瓜蒂、常山、胆矾等。
19.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内阻、脾胃不和等症状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
20.拔毒化腐生肌药用于外科病症如疮疡肿毒、腐肉不脱等具有拔毒、去腐、生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例如雄黄、石膏、白芷等。
21.攻毒杀虫止痒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如疥疮、湿疹、皮肤瘙痒等具有驱虫、止痒、消炎、抗过敏的作用。例如硫磺、雄黄、蛇床子等。
22.外用药指用于皮肤表面或某些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药材。这类药材可以是单纯的药材也可以是经过加工制成的各种外用制剂如膏药、洗剂、贴剂等。例如黄连、黄柏、白鲜皮等。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药数据库-方药成分药理 二、按自然属性分类
中药按自然属性分类是一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药材的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最早见于《周礼》并在《本草经集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按照自然属性中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植物药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是中药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例如人参、黄芪、甘草、金银花等。
2.动物药来源于动物的全体或部分器官如甲壳、骨骼、脏器等。例如全蝎、羚羊角、蜂房、蝉蜕等。
3.矿物药来源于矿物和矿石包括金属、非金属、矿石、化石等。例如朱砂、雄黄、石膏、磁石等。
4.菌藻类来源于真菌和藻类的药材。例如灵芝、海藻、昆布等。
5.树脂类来源于植物的树脂或胶状物质。例如乳香、没药、松香等。
6.其他类包括一些不易归入上述类别的药材如加工品、副产品等。例如血余炭动物的炭化骨骼、鹿角霜鹿角的加工品等。
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也反映了中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按药性分类
中药按药性分类是中药传统分类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进行分类。
1.寒性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例如黄连、金银花、大黄等。
2.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例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3.温性药具有温和的温里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等症状。例如当归、黄芪、陈皮等。
4.凉性药具有轻微清热作用适用于轻微热症状。例如连翘、夏枯草、菊花等。
5.平性药药性平和适用于多种体质和病症。例如枸杞子、党参、白术等。
6.毒性药具有一定毒性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例如雷公藤、附子、洋金花等。
7.补益药具有补充气血、滋阴壮阳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虚弱体质。例如人参、黄芪、党参、熟地黄等。
8.攻邪药具有攻逐病邪、破瘀散结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实证病症。例如大黄、芫花、水蛭等。
9.固涩药具有收敛止泻、固精止带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体虚滑脱症状。例如五味子、金樱子、桑螵蛸等。
10.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血瘀病症。例如丹参、川芎、红花等。
11.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消肿、祛湿化痰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水湿停滞病症。例如泽泻、茯苓、猪苓等。
12.安神药具有安神定志、治疗失眠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心神不宁症状。例如酸枣仁、龙骨、远志等。
13.开窍药具有开窍醒神、通关利窍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神志昏迷、中风等症状。例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
14.驱虫药具有驱除体内寄生虫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寄生虫感染。例如使君子、南瓜子、雷丸等。
15.外用药主要用于皮肤表面或某些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如膏药、洗剂、贴剂等如黄连、黄柏、白鲜皮等。
四、按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是基于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的。
1.生物碱类化合物这是一类含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阿片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吡咯烷生物碱等它们常用于镇痛、镇静、抗炎等方面的药物治疗。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结构上类似于花青素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大黄素可用于治疗便秘黄芩素具有抗炎作用。
3.苯丙素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由苯丙素骨架构成常见的有桂皮素、丁香素等。它们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
4.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
5.皂苷类化合物皂苷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包括强心苷、三萜皂苷等它们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6.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常用于调味、香料以及药物具有抗菌、驱虫、镇痛等作用。
7.有机酸有机酸在中药中普遍存在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它们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具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消化等作用。
8.鞣质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性的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9.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癌等。 五、按临床应用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和所属科室的需要快速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有助于药品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针对性研究。
1.儿科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常见病证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代表性药材包括山楂、神曲、麦芽等这些药材通常具有温和的性质适合儿童的体质和敏感的生理特点。
2.眼科用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如结膜炎、干眼症、视力模糊等。代表性药材包括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等它们具有清肝明目、滋养肝肾的作用。
3.耳病用药用于治疗耳部疾病如耳鸣、耳聋、中耳炎等。代表性药材包括磁石、石菖蒲、白芍等这些药材有助于疏通耳脉、镇静安神。
4.鼻病用药用于治疗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等。代表性药材包括辛夷、白芷、细辛等它们具有通鼻窍、散风热的作用。
5.咽喉病用药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等。代表性药材包括金银花、板蓝根、蝉蜕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6.口腔用药用于治疗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龈炎、口臭等。代表性药材包括黄连、甘草、薄荷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7.骨伤用药用于治疗骨折、骨关节炎、肌肉疼痛等骨伤科疾病。代表性药材包括三七、骨碎补、自然铜等这些药材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强筋壮骨。
8.皮科用药用于治疗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痤疮等。代表性药材包括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
9.内科用药用于治疗内科各类疾病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表性药材包括黄芪、人参、丹参等这些药材具有补气活血、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10.外科用药用于治疗外伤、疖肿、烧伤等外科疾病。代表性药材包括金银花、薏苡仁、蒲公英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11.妇科用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代表性药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等这些药材具有调经止痛、滋阴补血的功效。 六、按脏腑经络中药分类
主要是根据中药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作用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源于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通过药物的性能、味道、归经等特点指导临床用药以达到调和脏腑、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1.心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及其相关症状如心悸、失眠、心烦等。例如酸枣仁、远志、丹参等。
2.肝经药主要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及其相关症状如胁痛、郁怒、眼疾等。例如柴胡、郁金、白芍等。
3.脾经药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及其相关症状如食少、腹胀、泄泻等。例如白术、党参、山药等。
4.肺经药主要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及其相关症状如咳嗽、气喘、痰多等。例如桔梗、百部、桑白皮等。
5.肾经药主要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及其相关症状如遗精、尿频、腰膝酸软等。例如熟地黄、枸杞子、杜仲等。
6.胃经药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消化不良等胃脘疾病。例如半夏、陈皮、神曲等。
7.大肠经药主要用于治疗便秘、泄泻等大肠疾病。例如大黄、芒硝、枳实等。
8.小肠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淋证等小肠疾病。例如木通、车前子、瞿麦等。
9.膀胱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膀胱疾病。例如茯苓、猪苓、泽泻等。
10.心包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心包病变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例如瓜蒌、薤白等。
11.三焦经药主要用于治疗三焦功能紊乱引起的多种症状如胸闷、耳鸣、水肿等。例如柴胡、黄芩、木通等。 七、按中药采集季节分类
中药材的采集季节与其药效和品质密切相关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有其特定的最佳采收期。
1.春季采收
根及根茎类如甘草、丹参等春季发芽前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丰富。
全草类如益母草、薄荷等通常在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花期采收。
叶类药材如大青叶、枇杷叶等以花蕾将开或正当花盛期采收为好。
2.夏季采收
根类药材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此时有效成分含量高。
动物、昆虫类药材如桑螵蛸、斑蝥等根据其生长和活动季节捕捉。
3.秋季采收
根及根茎类如黄芪、白芍等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时采收有效成分积累较高。
花类药材如金银花、款冬花等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分次采摘以晴天、清晨为好。
4.冬季采收
根类药材如大黄、何首乌等冬季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此时药材质量较好。
树皮、根皮类药材如黄柏、厚朴等通常在春、夏时节采集但有些如牡丹皮、苦楝皮等则以秋后采收为宜。
5.全年可采收
矿物类药材如石膏、磁石等成分较为稳定全年随时可采收。
需要注意的是药材的采收除了考虑季节外还应考虑具体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药材的生长状况以确保采收到品质最佳的药材。 八、按药材类别分类
按药材类别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药物来源于植物或动物的哪个部位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药材的特性及其与来源部位的关系。
1.根及根茎类来源于植物的根和根茎部分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2.茎木类来源于植物的茎部如桂枝、桑枝、苏木等。
3.叶类来源于植物的叶子如荷叶、桑叶、艾叶等。
4.花类来源于植物的花朵如菊花、金银花、玫瑰花等。
5.果实及种子类来源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如枸杞子、山楂、决明子、酸枣仁等。
6.皮类来源于植物的树皮或果皮如黄柏、厚朴、陈皮、五味子等。
7.动物类来源于整个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如全蝎、蜈蚣、鹿茸、熊胆等。
8.矿物类来源于矿物或矿石如朱砂、雄黄、石膏、磁石等。
9.菌藻类来源于真菌和藻类如灵芝、海藻、昆布等。
10.树脂类来源于植物的树脂或胶状物质如乳香、没药、松香等。
11.其他类不易归入上述类别的其他药材如血余炭动物骨骼的炭化物、鹿角霜鹿角的加工品等。 九、按加工方法分类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不仅影响其药效还关系到药材的保存和使用便捷性。
1.生用药材指直接采集后经过简单处理如清洗、切片、晒干等即可用于临床的药材。这类药材通常具有较为原始的药效如生甘草、生黄芪等。
2.炒制药材将药材经过炒制可以增强或改变其药效。炒制药材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清炒如炒白术通过炒制减少药材的燥性增强其健脾作用。
蜜炒如蜜炙黄芪用蜂蜜炒制增强药材的补益作用。
盐炒如盐炒杜仲用盐水炒制增强药材的补肾作用。
3.炙制药材将药材与特定的辅料如黄酒、醋、姜汁等共炒以改变其药效。如酒炙黄连通过酒炙可以减轻黄连的寒性增强其清热作用。
4.蒸制药材通过蒸制可以减轻药材的毒性或增强其补益作用。如蒸何首乌蒸制后可以减少其对胃肠的刺激。
5.煮制药材将药材用水或其他液体煮制以提取有效成分或改变药效。如煮地黄通过煮制可以使其滋阴作用更加温和。
6.炖制药材将药材与其他药材或食材一同炖煮以发挥其补益或治疗作用。如炖人参与其他食材一同炖煮可以增强其补气作用。
7.发酵药材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改变药材的性质和药效。如发酵后的灵芝其药效更加温和适合长期服用。
8.干燥药材将新鲜药材经过晾晒、烘干等方法去除水分以便保存和使用。大多数药材在采集后都需要经过干燥处理。
9.其他加工方法还包括如研粉、制丸、熬膏等多种加工方法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和服用方式。 十、按药材的稀有程度分类
顾名思义是根据药材的稀有程度进行分类。
1.常见药材这些药材较为常见分布广泛容易获取如枸杞、菊花、甘草等。
2.稀有药材这类药材在特定地区分布或者生长条件较为特殊相对不易获得如川贝母、冬虫夏草等。
3.濒危药材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过度采挖等原因这些药材的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濒危的风险如天山雪莲、羚羊角等。
4.名贵药材这些药材因其独特的药效和稀缺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如人参、鹿茸、麝香等。
5.替代药材对于濒危或稀有药材科学家和中医药学者正在寻找或开发替代品以确保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药材的稳定供应。 十一、中药注册分类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中药创新药指处方未在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及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具有临床价值且未在境外上市的中药新处方制剂。
1.1中药复方制剂系指由多味饮片、提取物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而成的制剂。
1.2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及其制剂。
1.3新药材及其制剂即未被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以及具有上述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2.中药改良型新药指改变已上市中药的给药途径、剂型且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或增加功能主治等的制剂。
2.1改变已上市中药给药途径的制剂即不同给药途径或不同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2.2改变已上市中药剂型的制剂即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2.3中药增加功能主治。
2.4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或辅料等改变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
3.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古代经典名方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的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指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
3.1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
3.2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
4.同名同方药。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参照中药注册分类。其他情形主要指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中药、天然药物制剂。 十二、按性味归经分类
按性味归经分类是中药传统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它基于中药的性质性、味道味以及对应的经络归经来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以达到调和阴阳、补益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1.性
寒性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
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
温性具有温和的温里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等症状。
凉性具有轻微清热作用适用于轻微热症状。
平性药性平和适用于多种体质和病症。
2.味
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生姜、薄荷、桂枝等。
甘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如甘草、大枣、人参等。
酸具有收敛、固涩、生津等作用如五味子、山楂、乌梅等。
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降逆等作用如黄连、黄芩、苦参等。
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等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淡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暑等作用如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3.归经
归肺经主要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如咳嗽、气喘等如桔梗、百部、桑白皮等。
归心经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及神志不安如心悸、失眠等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
归脾经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如白术、党参、山药等。
归肝经主要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及情绪抑郁如胁痛、郁怒等如柴胡、郁金、丹参等。
归肾经主要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尿频等如熟地黄、枸杞子、杜仲等。
性味归经分类在药融云数据库中就要更加的细致像寒性就分为了微寒、寒、大寒三种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药数据库群-方药成分药理 十三、按中药剂型分类
中药的剂型分类丰富多样既包括传统的剂型也有现代发展的新剂型。
传统剂型
丸剂药材细粉或提取物加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
散剂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膏剂膏滋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固体制剂。
丹剂矿物药经过炼制、升华、融合等技术处理制成的无机化合物。
酒剂配方浸入酒中待药性浸出于酒后饮用的一种制剂。
茶剂药方配料轧成粗末制成块状或粉末状剂型泡服冲饮。
露剂配方加水蒸馏取蒸馏所得的药液饮用。
现代剂型
片剂药材细粉或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颗粒剂冲剂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锭剂药材细粉与粘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胶囊剂将药材提取物、药粉或辅料制成粉末或颗粒填充于胶囊中的剂型。
气雾剂将药物制成可以喷雾的形式用于外用或吸入。
注射剂药材提取物或精制后的药液用于注射给药。 更多77种详细的中药剂型分类可通过相关数据库进行查阅如下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成药处方剂型筛选下载页面 十四、按中药方剂或处方来源分类
之前的文章有详细提及中药方剂、处方来源、经典名方以及少数民族药的分类信息这里就不过多赘述感兴趣的可以通过上述中药数据库群进行查看。 最后特别提醒注意所涉及到各类药方举例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及推荐在使用中药时应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指导原则或医生指导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