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手机网站模板,如何用自己的电脑做网站,广州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郑州彩票网站开发原文#xff1a;salance-moon.spaces.live.com在某个阶段#xff0c;我想应该是时候把至今为止影响自己走上美工设计程序之路的历程整理一下了。但是下笔的时候才发现#xff0c;其实这几乎成了我童年的回忆录#xff0c;因为程序暂且不算#xff0c;美工设…原文salance-moon.spaces.live.com 在某个阶段我想应该是时候把至今为止影响自己走上美工设计程序之路的历程整理一下了。但是下笔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这几乎成了我童年的回忆录因为程序暂且不算美工设计就是我人格的反射。 那年的夏天很笛子 高一~高三 之所以采用这个荒诞的译名做标题因为我的高中生活就是荒诞的。所幸学校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中考成绩虽然说不上差几乎可以说是不错但是由于抗不过XX局局长之类的nb人高中的时候还是没能继续在本校上下去。本来打算一升上高中就加入文学社的于是也就罢了。和潜心追求学问和文艺的初中不同整个高中都躁动着抢班夺权般的不安。教物理的搞不清发现镭的居里夫人和研究中子的约里奥·居里不是一个人却一心想由年级组长转职成校长。于是整个高中三年我都是混过来的完全的混吃等死。高一整个一年天天都是无所适从地云游。语文大概是因为基础太硬临毕业之前还上演过1个小时交卷然后拿年级第一的神话。但除了语文之外所有成绩都开始由接近满分向着50以下飞坠。直到电视台开始播放“逮捕令”才终于找回了一点自我意识。而扔下了的绘画也又开始拾起。因为换了上学的路线于是每天早晚都要各经过一次鼓楼。看《电软》的人一定知道鼓楼基本可说是北京的游戏机专卖一条街而且那时候这里已经开始发展动画VCD业务。某天晚上我好奇地去看挂着“动画片”标牌的究竟卖的是《葫芦娃》还是《变形金刚》结果就此就走进了原声VCD的世界。所幸当时粤语原声和双语的VCD已经很少见否则今天的我就不会去考日语1级而是粤语1级吧。当时的动画都是由南方流入的银盘和现在的刻录盘不同基本上每个商家能拿到的盘数都有限。特别是一些比较冷门的片基本上是可见目录上有而不可求就是买不着。当时为了一套nadia的电影和一套《12都市12少女物语~伤感涂鸦》即《青涩宝贝》连续每天都去问大概问了快一年。nadia的电影最后是相熟的老板在外地看到给买了一套回来《12都市》则是到了有刻录盘的时代才看到。虽然当时的动画已经降价到30元一张而且很快就降到了25但是还算是高消费。于是当时买什么片都要踌躇好久。像evacowboy那种13碟的东西是买不起的。最开始买的是3碟的《我的女神》之后是2碟的《樱华绚烂》。由于喜欢《逮捕令》就相上了藤岛于是开始试着模仿藤岛特别是藤岛的头发。不过当时为了不被家里发现看动画的时候都是躲在自己房里用电脑关掉声音看的。反正有字幕也不怕看不懂。几乎与此同时一时被查抄的漫画铁皮棚都脱胎换骨变成了大书店在马路对面重生了卖的漫画也都变成了印刷精美翻译准确的口袋本定价也都固定在了4.2元而且书店还给打8折。要买漫画不仅便宜而且再也不用过马路了。当时的漫画一般都是翻印港台的正式本自然翻译有保障只是喜欢动辄来一个“13本完结”然后过两天再来个“15本完结”……所以那时候要买个漫画还要先做调查看看这书出完了没有。否则买了没出完的版本后面就没办法了商家是绝对不拆开卖的。虽然漫画价格不高但是当时有限的零用钱究竟是投入漫画中还是投入动画中却也值得斟酌。基本上一周或者一个月能攒来40来块就换成一套10本左右的漫画或者2碟的动画。不过还没攒起就零着花光的时候也不少因为动画碟就快降到10元了。当时班里有很多人托我买漫画买了之后让我零着往学校带免得自己家里不好藏。于是借这种机会我也看了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惜的是别人买的总是不合自己胃口。《Is》《TOUCH》之类也就罢了《圣子到》……我咧。随着《梦幻总动员》《MAGIC地带》这两本特刊的发行一个新时代正式进入了高潮而令人不快的学校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小节。《梦幻总动员》应该算是比较有水平的一本而且之后的2本续也如是。至于后来怎么变了期刊杂志我就不清楚了而当时我也没能把此杂志和《电电》以及《GAME集中营》中的阿KING联系起来。当时我甚至连老D离职都不知道也只不过是认得《梦总》上雪鹰的名字而已。但是这种有评论文章的资讯志的确是当时买漫画所必需的参考和导读。记得《单身宿舍连环泡》鹤木独身寮就是看了这类杂志之后特意去买的而其如同日剧般的情节也伴我熬过了数周学校生活。那年头上网还是新鲜事毕竟当时买个调制解调器和升级显卡差不多概念都是烧钱的玩意。所以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上过网也许那时候就开始上网的话现在的我又会不同吧不过当时已经有某初中同学家里的电话开始时常占线所以从这个窗口我又开始接触到hgame了。虽然其主人上网除了用1小时下了个无字幕版本的eva OP当宝贝就是玩石器但是偶然给我看的一小段hgame却吸引了我主角是个改造人特殊能力是手中发火。他潜入某研究禁区去找过去的伙伴报仇……DS/Yes!HG 姬屋soft大概从高中二年开始或是从班里同学那里拷或是从上网的旧日同学那里拿很是乱七八糟地玩了不少电脑游戏但是却都是老游戏居多。DOS版《同级生2》《圣少女战队1》《无名指的教科书》……同时自家电脑也从win3.2妹妹升级到win95姐姐了。但是最初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应该是九艺产的《悲恋湖杀 人事件》。在这里稍插2句回忆一下高中的电脑课。自从某设计师伟人在地上画过圈也做过人片的一句命令之后电脑课成了各中小学必备的课程至于质量则不是问题了。当时高一的时候我们大概搞得是word说是大概因为当时电脑里还装着《游戏工厂》而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大家乱玩电脑过的最后交一个文配图的word档就算过关。当时为了配这个图我就回家去又找出了当时买电脑时配的某像素画工具摆弄并且开始爱上了win画笔觉得用喷雾之类的效果做出像素级别的过渡是很有趣的。简单的像素中可以创造无限的世界。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玩到了《悲恋湖杀人事件》。其实这个游戏是很简单很粗糙的而且有恶性bug很容易陷入死循环。但是这种可以反复点“观看”“对话”慢慢地感知游戏中的像素世界的设计却吸引了我至今。这一时期的游戏还没有完全进化到galgame个人认为galgame这个概念的确立是自2000年《AIR》发卖才开始的。在那之前游戏中的女角更多的是为了故事的合理性而存在而游戏的核心则是故事情节的惊奇。那时候除了日式的AVG还玩了一些美国货比如《巫毒小子》。另外还偶然在一本攻略书上看到了《无声狂啸》但是其实物却一直没能见到。因为已经开始对文字类的AVG发生兴趣于是当时也开始自己写一点此类的设计。当时设计的是《夜行神龙》的同人耶~不过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大气的情节也就只是能自娱罢了。由于这一时期正当严打D版盘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中关村附近的村民抱小孩式的D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前那种上档次的D盘基本见不到了。于是当时除了向人借基本上没买过PC游戏了。第一次玩《变巨肚》三国志曹操传就是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曹操传》还只有繁中版需要用MagicWin转乱码而且只能部分转。曹操二字是转不过来的会显示为 变巨。曹操的儿子是变丕射瞎夏侯惇的是变性……于是玩的时候也觉得很别扭看着攻略过了一遍也就罢了。当时还不知道有忠臣结局只记得在这游戏里后期要不断沙暴朱雀白虎了。虽然《曹操传》是很好地诠释了曹操早期的艰辛但是因为当时我对三国没一点认识故竟然除了“某一关只能靠张辽打一群人很难过”外什么都没记住。毕竟《三国演义》一直就不喜欢看仅有的了解还是来自《吞食天地2》之类的游戏攻略而已。当时央视三国放映之前放过一个地方台的《关公》里面的曹操是个小胡子扮演得不错。于是初见鲍国安的大胡子颇不适应就没追看央视三国。对于央视三国只记得有个谋士死在一个破牛车上鲍国安很伤心……奉孝先生……默不过老娘却是曹操饭虽然当时我不以为然但是天天听老娘说“曹操爱才”“打了败仗还大笑”之类已经把这些话深植于心里了。结果现在我变了曹操饭老娘却又不承认当时那么说过了。-v-当时大概是由于看国庆献礼片看得多要说崇拜可能就要算毛委员了。总觉得披着件黄大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算不白活。记得当时针对教科书上某句解释为“人民群众才是风流人物”的诗句我曾对老爸说“这人有一股王气霸气是想自己当皇上啊。”曾经的文学青年就肯定地告诉我“那没错啊。”除了委员当时还看了些沈醉回忆录。其回忆录中有一句经典名言“要想让别人听话要么投其所好要么制服别人”就凭这句话不白看。离题了拉回来。刚才说到《吞食天地2》这是从小就想玩但是又一直没机会的一个游戏。但是某天前同学突然说偶然买到了2碟“街机模拟器”装上一看哇靠《吞食天地2》这个模拟器就是Callus图标是哈格市长。在那个年代模拟PS都是件新鲜事一个bleem!有n多人拿着三寸盘对拷。这在现在真是难以想象。总之用Callus把小时候看过没玩过的《吞食天地2》和《恐龙新世纪》都通了反正可以无限续币打得多差都没关系……在rom中翻来覆去了很久发现除了那两个也只有《惩罚者》还值得一玩。那时候更强的游戏不是没出就是还不能模拟吧。不过虽然没怎么进过街机厅至少街机游戏这一课算是补回来了。之后的一个暑假由于偶然发现自家电脑属于“多媒体电脑”可以连接电视和录像机于是马上决定“做动画”其实当时的所谓多媒体也不过是可以把电视天线接在电脑后面用电脑看看电视节目而已并没什么了不得。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影像编辑软件更重要的是我对如何做动画一无所知。凭着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敢下手也只有我才想得出吧。当时由于玩了TGL的《战国美少女—斩断云空》觉得剧情特感动于是就想做这个还想着要把其在电脑里组合然后连接录像机转录到录像带上。而且隐约听人说了一句“有个软件可以把1秒分成12桢”原话这句梦话是什么意思我现在也没参透顿觉完全可行就开始抄游戏台词描人物设定画原画草稿……搞了大概一个暑假除了一堆草稿什么也没留下也根本没进到去研究那个软件的地步。老实了没多久正版100开始泛滥了。这玩艺其实就是现在芝麻开门的前身不过当时貌似还正规而且以此为标志正版软件都开始大幅降价了。与此同时大栅栏一带又形成了新的D版市场。但是因为环境太差去大栅栏基本都要10来人成群地去。我也随班里的人们去过一次买了一张《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电影还有一张《Man at Work》。不过回家一装唯一的感觉就是不好玩而且搞来搞去不知道游戏目的是什么就放下了。当时有个同学则去大肆搜刮工口买了一套5张的Hanime集锦。后来我看过几张里面鱼龙混杂有同人hanime也有官方作基本上都是乱起名字还很多不全有的时候同一个文件夹里都能放进几个不同的动画。其中有能吓人一跳的《黑之断章》当时是半夜插着耳机看的看到某眼镜女突然狂叫一声暴毙真他娘的……也有没头没尾的《鬼点睛》题目写得是 双面妖精。真正算得上完完整整值得一看的也就只有《御先祖赞江》我前几天看续的时候听次回预告才意识到“赞江”原来读作“san e”这题目的意思其实是《致尊敬的先祖大人》但是当时也就是随便看看了。之所以喜欢《御先祖赞江》就是因为其黑暗压抑的主基调又有点玄妙又有点恐怖还有点灵异最后再加上点推理。主角的孤独感和家庭温暖的感觉对立又扭曲实在是很合当时我的心境。当时自己很喜欢这种黑暗的东西《最游记》、《夜行神龙》等等都是的。套句描述卡马克的话就是“麻木冷酷又愤世嫉俗”当时的卡马克在上中学几年后他开始写《德军总部3D》了。当时其实一直想尝试一下《监禁》是什么样子因为看了看攻略觉得剧情挺强的又是贩毒又是特警还有黑社会。但是一直没机会见到这游戏因为其题目太直白了很容易成为严打的对象。不过没过多久《心跳回忆》就问世了。应该说国内的早期日式美工都是被心跳养起来的在那之前虽然也有各种DOS游戏流入但是一直都没成过气候也上不得台面。虽然开始心跳发售的时候也是遮遮掩掩不仅作为杂志的赠品还是作为《心跳回忆资料设定集》的赠品才瞒天过海地上了市。有心人可以看看最早的大软版心跳那光盘盒中除了游戏CD还有一张资料设定CD塞的是些PS版OP之类而光盘盒外面写的则是“心跳回忆资料设定集 附赠 心跳回忆~永远属于你”真是有中 国特色。看到大软要代理心跳我马上就想起来这个游戏曾经被几年前的GAME集中营用彩页介绍过。那一期彩页介绍了两个游戏《心跳纪念品》和《电脑天使》。其实《电脑天使》比心跳的画面和人设都强上百倍但是因为是PC-E游戏现在也还没机会尝试。总之虽然觉得心跳的画面不够强但是有的玩总是好的何况一低价二中文呢于是心跳一发卖我就去拿了一盒。与其说心跳带我开始了美少女游戏不如说心跳带我开始了学日语。心跳的特点就是台词重复次数多于是在反复的听力轰炸下我也记住了些只言片语瓦塔西瓦一妈妈逮……另一件令我惊讶的就是在开始画面等待几秒后居然能自动播放片头有歌有动画下面还有歌词太nb了~~那年头真的是没好东西啊心跳出来之后一段时间大家都只有心跳可玩于是就都去挑战全告白。据说是达成全告白的话就会换标题图还有什么小游戏出来云云。但是我只攻略了2个人正在反复给男装女打电话的时候上海一家野鸡代理推出了《青涩宝贝》伤感涂鸦。说铱星是野鸡代理因为好好的游戏都能给他们代理出bug来而且为了省版权费他们代理的都是日 本游戏的韩国版。当时的梦幻模拟战中的过场动画全都是韩语配音至于格兰蒂亚2变了什么操 行我就不敢想了。所幸《青涩宝贝》还只是拿了个台版来至少把繁体换简体还出不了大乱子也只不过少了日版OP换成了国语OP和英语OP而已。相比之下心跳马上就被我轰到九霄云外了。心跳和伤感涂鸦比除了CV基本上是没有能胜得过的地方。而且和心跳不同伤感涂鸦很明白地宣传人设 甲斐智久。应该说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才对人设一词形成概念。随着美少女游戏开始进入市场我的高中生活也开始走向尾声了。现在回忆一下其实高中也只有三年而已但是在那时却觉得无比漫长。这时候学校又附庸风雅地搞什么选修课其实也就是些不疼不痒的东西而已什么数学英语体育之类例外的就是有个网页制作。虽然我也不是很喜欢网页制作但是比起别的东西还是好多了于是我就去学了。网页制作用的是老版本的Dreamweaver貌似当时还没有显示代码的功能也可能只是老师没教。这门课最后连个结课考核都没有我只记得当时按照老师说的在一个白色底上拉框罢了。现在想想这门课唯一的作用就是让我记住了做网页用的软件叫Dreamweaver连Dreamweaver扫盲班的地步都没达到。教室里别的学生有的干脆就带着《真侍魂》去对切。当时以低价发售了几个格斗游戏都是不须安装插入电脑就能玩的。我记得有《真侍魂》、《饿狼传说3》、《斗神传3》几款。虽然我也在书市买了《真侍魂》和《饿狼传说3》但是也纯粹是为了看那些人物而已。当时自己用的“最好”的是牙神理由是除了超必之外的招数都能按出来……以这种水平当然每每都被罗将神变成猪了。和动作游戏相比还是美少女文字更适合我。由于大软代理《心跳》尝到了甜头之后又代理了韩国的《爱的记忆Plus》铱星则开始代理《梦幻模拟战》。当时市面上也接连涌出各种美少女游戏有的当做游戏卖有的夹在书里卖什么《人偶情缘》《卒业CrossWorld》《初恋》附赠的书《美少女游戏世代游戏篇》真是精品《驿动的心》《新同居时代》等等。除了某个叫《可爱小猫咪》不是 膝上同居人 本来的题目不明的太loli某个韩国产的《真爱密码12》感觉太渣没舍得烧钱基本上见到一个新游戏我都会去买来看看甚至某国产的《情人节》都去找了张D版看。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集中的积累期了。当时应该说是一段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因为不能在中 国卖H使得当时能代理的基本都是游戏机上的原创作品但是经过这一段时期我开始意识到了系统在游戏中的作用。同类的游戏玩多了自然会对某种系统产生概念日后我曾试着归纳将心跳类命名为“日程表型”。但是当时因为急着上马的人太多代理的美少女游戏也多有大大小小的bug除了心跳和伤感涂鸦可以完美通关外《卒业CrossWorld》系统不稳定《初恋》到高潮事件的时候事件图打不开就此死掉《爱的记忆Plus》在6月某日会卡住……最离谱的就是国产的《情人节》不仅容易跳出游戏男主角体力到0还会game over靠玩青蛙过河啊国产游戏的通病就是系统几乎可以说如果一个国产游戏没有明显的bug那就可说是国货精品了。《血狮》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在我看来那一个游戏就结束了国产游戏的明天。于是之后我有机会实践的时候第一件关心的事就是系统是否稳定bug是否多。而测试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反复运行几次仔细地看过每一行代码才放心。总不能让用户去发现bug自己解决吧。之后一段时间没什么好玩班里已经开始备战高考准备倒计时了我则向人借了张D版开始玩《伊苏1》和《海之槛歌》。一开始进入《伊苏1》的时候看到了女角高大的半身像占卜师莎拉后我就认定“这一定是个hgame”但是没想到凑齐了剑士的装备回来之后占卜师就被杀了~虽然开始觉得《伊苏》很难但是多失败几次掌握了boss的行动规律就可以自己毫不伤血地击败之了。但是这也只是前面最后一版法克特的流星火雨实在是受不了即使锁定了HP还有可能被他撞下去。于是只好严格地从外向内绕圈跑力求不要在地板中间开洞。打到最后基本上主角只有3块砖的地方可以站了流星雨已经不知挨了几百发……另一个《海之槛歌》因为没有音乐所以之后看到有简装低价的正版就去买了一盘。记得当时好像是在学校附近的某礼堂举行什么学法讲座学习方法非学习大法旁边还坐着家长在那里奋笔疾书我则拿着正版说明书在笔记本上画上面的角色人偶师爱妲。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养成了看说明书的爱好而且看说明书先看人物设定。《海之槛歌》的最后主角们会在异界遇到儿时的白发魔女。眼看游戏快通关又想知道后面的情节我就去向人借《白发魔女》。拿回家里一装看到片头那转动的马车车辙我就又被震撼了……还有之后雄浑的音乐诗般的字幕……有了这个片头游戏怎样都不重要了。然后某日我就拿着盘去西单华威大厦刻了一套回来。当时的华威大厦刚刚开始有刻录业务主要卖的还是正版游戏和杀毒软件电脑耗材之类。而且刻录的也都是客人拿来的盘把正版拆开刻录或是卖压缩的动画DVD等等都是后话。玩白发魔女的时候因为觉得剧情很好于是又想记录。当时基本就是晚上回家之后一边玩一边记下草稿第二天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把草稿整理成文。不过一开始只是故事梗概越到后面记得越详细最后整理的速度跟不上也就没全都整理出来了。除了白发魔女高中的时候还写过全51回的TV版《逮捕令》剧情和全13回的TV版《To Heart》剧情。另有《Pia Carrot 2》本想记录但是只能看到前2话也就罢了。我以为记录剧情是种整理思路的好方法虽然除了这几作外我就没再记过别的东西但是很多当年偶然玩的老游戏现在也能记得细节应该和这种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吧。大概在同时国内开始流行万智牌就是那种叫《魔法风云会》的纸牌高中门口没多远的地方居然还开了牌店。由于我认定这只是烧钱的玩意根本不是平衡的脑力对决就没去玩。不过规则是知道的最开始给班里进行规则扫盲的也是我。当时的一个爱好就是看别人的牌看上面的图画下面的诗文然后上课的时候胡思乱想。“大战役”牌组中有5个龙王分别是太初龙之XX比如某张牌写的就是“焚灭龙王达里迦乃太初龙之息喷出炽热的烈风”。于是我就yy了太古时代应该有个太初龙人类忌惮它的力量于是有5位大师将其镇压并组成了5个法术学院看守被分成5块的它的躯体。但太初龙不屈的灵魂中产生了5个龙王……要说的是虽然万智牌本身有官方小说但是文学性太差基本就是各种牌中名词术语的堆砌我是不喜欢看的。除了yy故事当时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画牌。比如牌中有一种长得像野猪的生物叫卡普有很多变种。于是我就裁了一块小纸片画上“飞行卡普”然后再裁一块写上“卡普终于占领了天空”然后贴在废牌上……当时并不知道什么设定规则DM只是因为这样好玩。画得最多的就是卡普飞行卡普海岛卡普死灵卡普……另外还想过自己设计白发魔女的牌“耶鲁杜的预言 之二 当海和山的沿线……/检视手牌放一个3/3以上的生物入场横置之并对双方造成同等伤害”云云。就在这样那样地胡闹乱搞中高中的最后一个冬天也到来了。大话西游是否就是那一年冬天开始悄然流行的我不知道。但是《大话西游宝典》差不多就是那时候开始发售的。本来我对周星驰了解有限经常是看到港片喜剧中长得清秀点的小个子就说是周星驰。但是那本书给我扫了盲还告诉我周星驰的生日和我是同一天。某日回家后老娘却拿给我一封信说是深圳来的。我哪有深圳的朋友怀疑中拿来信一看寄信人颜开。 生于80年代看过《画书大王》的人一定都知道颜开的《雪椰》在当时国内的地位。虽然是因为当时国内水准太低但是《雪椰》的确算是水平尚可的一部漫画基本相当于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一个精神的象征。称颜开中 国漫画第一人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当年一副傻学生样的颜开现在也已经变了拖家带口的胖大叔了时间就是这么无情的东西。自从颜开在画书大王上连载雪椰的时候开始给他寄信的fans就数不胜数。而此君也乐于受到信件的轰炸虽然自画书大王被搞倒之后雪椰换了无数次东家但每次都会在新的杂志上附上其通信地址。但因为给他寄信的人太多如果你97年寄出一封信他大概要到01年才能看到。这个数字应该是准确的因为他回的这封信就是我97年中考前寄出的。事实上我已经记不得写过这么一封信当时的fans还都比较善良很多人写信的时候就干脆写上“不必回信”想必我当时也是这么写的。而信的内容根据回信看貌似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漫画人物应该靠五官而不是发型区别”还有就是提出了一些雪椰剧情上的bug之类。可能是因为那信还算言之有物此君就写道“虽然写着不必回信但是还是应该谢谢”云云。并且在信里给我一个画友编号弄得还挺深沉~我想大概那时候专有个人负责把信封上有编号的挑出来因为有了编号之后回信的周期就由4年缩短到1周了。不知道追星族收到偶像的亲笔信是什么感觉当时虽然已经过去时间太久使得有些麻木了但是还是兴奋了好久。再有就是很佩服颜开这种认真对待读者来信的精神我想能将自己和读者摆在平等地位的人并不多这对我自己也是个榜样。其实当时我还是想走漫画家的路颜开的来信更坚持了这一点。高中之中虽然也做过一些漫画的构思但是因为没有整块的时间也都半途而废了。留下的基本上就是在图画本上满满的设定和构思现在看一看虽然也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很多情节却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一个比较成熟的就是根据某初中同学的一个小说引申出的两个人物然后又变得面目全非的黑暗宇宙枪手传说还是三部曲我就orz这种东西自然只能想想而已。另一个比较成熟的就是深受伊苏影响的流浪女剑士冒险这两个想法共通的地方就是深受《最游记》影响都很有些叛逆的孤独味道。除了叛逆扭曲的东西当时就是喜欢搞意识流了。并不是eva那种而是 迷宫迷路 那种更加疯狂和怪诞的东西比如某个无限重复的少年的夏日。高三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做练习别人趴在桌上奋笔疾书我靠在窗上百无聊赖地看着黑沉沉的夜。因为不许早交卷子走于是只好放任唯一自由的思想。就在这种情况下我终于达到了意识流的顶点构思出一个叫做《梦魇》的怪诞东西。说构思其实不正确我是不擅长按部就班地设计剧情的而完全是靠不着边际的灵感激发。所以对我来说要在短篇中完整地说一个故事基本不可能除非无病呻吟。但是这一次因为太意识了居然它就是个短篇。于是当时决定毕业之后就完成之并且去投稿。其时距离高考已经没多少时日我就只来得及看完一本高晓松写的《写在墙上的脸》顺便缅怀了一下那个校园民谣的时代就上了考场。其实我很不理解为什么高考的时候家长比孩子更兴奋都堵在考场外面又拍照又摄像。可能家长觉得这是光宗耀祖的鲤鱼跳龙门但其实孩子心里想的是押赴刑场立即枪决至少我是的。其实以当时我的心理若是万一考了高分那几乎就是给高中增了光那才是我不愿看到的。于是我就很坦然地稀里哗啦嘁哧咔嚓叽哩咣当了然后安然地开始享受暑假。当然没忘了向人借张游戏。这次借来的是外表写着“雷电”二字的老游戏合辑唯一困难的就是光盘已经太烂读起来比较困难再就是在没有DOSBOX的当时并不是所有DOS游戏都能玩。不过这张盘中却有着梦见坡、淫兽之馆、X-girl等多个经典。特别是淫 兽之馆虽然可玩性远远不如遗作、恸哭之类但是那却是我玩到的第一个冒险逃生游戏。另外那时候终于买了个调制解调器于是每天早上起来最大的兴趣就是看mail。虽然那时候也不过是和几个固定的同学收发信件但是看到有信件来总是觉得期待。而现在因为久不登陆邮箱都浮云了。毕竟有了qq和msn之后邮箱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除了看mail就是上网找东西下载了。那时候虽然网上很多游戏可以下载但是下载速度更慢于是只能找那些很小的游戏下载看看。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自然下载的就都是dos时代的老hgame了。当时下载的最大一个就是龙骑士4除此之外都是雪猫啊if2之类的2M上下的小东西或者下载CG。那时候为了方便下载一个游戏的CG要分好几个文件。而因为下载人数之类的限制是否全都能下载还得看运气。总之当时只下了1/4的龙骑士4我就觉得用这种方法不行。于是对于雪猫就是打一点抓一次图了。抓下来做什么当时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只是想着可能将来会做资料。除了下载游戏当时去得最多的就是个叫做动漫无限的漫画下载站。最开始那里是完全免费下载而且速度也不错。但是因为上传漫画的速度追不上下载的速度逐渐就有人抗议更新慢云云最后导致网站上贴出告示称“我们不是专职扫漫画的”。至于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收费我就不清楚了貌似是和免费空间开始收费同期吧。随着免费空间纷纷开始收费能自由下载游戏漫画的网站也一个个地不见了。而我并没看到聊天室BBS论坛的变迁毕竟我也没对这些感过兴趣。因为这一段时期玩的很多pc hgame在那本《美少女游戏世代游戏篇》里都没有记录我就自己拿了本补充记录另拿一图画本抄游戏中的人物设定。最开始记录的就是elf的《臭 作》~~而当时比人物更吸引我的却是那各有特色的宿舍房间。在几年之后我才和《Interlude》一起记住了堀部秀郎这个名字而正在我刚开始了解的时候这位先生竟已经天妒英才般地早早去世了。在此默哀片刻。除了《臭 作》当时还抄过《红楼梦~十二金钗》、《if2》、《High School Days》等几作。其实《High School Days》就是画N7的影崎夕那所画但是当时的风格却比N7强上数倍。现在想想其实当时抄设定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没事做。当时雨晨那篇有名的《AIR》推介文已经在网上广泛地传播了若不是因为后来偶然看到的图片和文章形成了太大反差我想我也许会接受key社的画风而成为lolicon或者包子脸con什么的。但是看了一张截图之后只让我从此拒key于千里之外。直到几年后key出了《智代after》我也只愿意看看图而不想碰游戏。除了网上下载当时不知为什么出了一套《艾伦西亚战记3》而且其中的hcg没剔干净。不过当时主要还是觉得这游戏画风很清新于是也兴致勃勃地花了一个凌晨将其通关。记得当时最高兴的就是可以把那个女将军挖过来其实这就是早期的后宫啊~不过后来玩梦幻模拟战2的时候因为主角时而正义时而邪恶的太混乱相比之下就不如艾伦3玩起来清新畅快了。《梦幻模拟战12》完全是为了附赠的那本漆原智志画集买的因为我比较喜欢一个角色就是一个角色的那种比较人文的战棋这种一个人带一群没名没姓的炮灰的游戏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再就是比较讨厌这种战争的气味大概是小时候人片的阴影另外有些角色怎么看都不像能带一伙小兵的比如1的克莉斯2的丽亚娜。虽然游戏兴趣不大但是那本画集却是翻了又翻并且受其影响开始喜欢画厚重的盔甲。画的内容是什么杨家将还是田连元版的杨家将。 大概是当时书商看到喜欢自己画两笔并且自诩漫画新秀的人开始增多于是盗版了不少日 本画家的画集并且无论是塞璐璐画还是彩色插图一律命名为原画集。其实真正的原画集一本也没有但是这并不妨碍销路。另外就是有些介绍画法的书也都被盗了回来比如某本《漫画原创现场》。虽然从第2册开始就都是介绍国内画家或港台画家了但是第1册还是很有些内容的。里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高河弓是怎么用copic的还有藤岛的6层色等等。遗憾的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copic之类的专业名词基本上完全不能理解这种书也就只能看看热闹知道一下“原来日 本还有叫这个名字的个家伙”。由于无知所以无畏当时我也很是狂妄了一阵所幸只是拿着本画集对自家人说说老子在亚洲能排到第七云云。现在若让我说只要能排到倒数第七就很满足了。不过当时至少还有自知之明地把藤岛甲斐颜开等几个人放到了自己前面还没有说过“我在国内基本是一流的”这种昏话。而当时能让自己如此亢奋的就是依着田版杨家将的情节画出的梦幻模拟战风格的插图。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像样的画材基本上就是用彩色铅笔然后用腕力将不同的颜色糅合到一起。这种画法是很伤手的以至于后来拿笔久了我的手就会没力气也就不再用了。几年后有了copic彩色铅笔也基本就没机会再用了吧。除了画材当时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将原稿复印在复印稿上上色。从盗版的画法书中我至少还是有点收获。现在想想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因为离开高中的解放感那年夏天的每件事情都让我感觉到一种解放和希望。不仅在自己身上也在周围看到的感觉到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罢《危险操作》也罢疯狂英语也罢。最开始的几年新概念大赛中还是很有些好文的比如某文雅痞风的刘嘉俊开始一定了性后来人就都去模仿或是抄些动漫剧情吓唬评委于是这比赛后来怎样我也就没看过了。至于《危险操作》也算是民间最早对官方发起的挑战比馒头早了不知多少年。在此纪念一下杨鑫等一干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以及伟大的家长们。而疯狂英语则让我彻底摆脱了高中时代的灰暗心理完成了人格的重塑。任何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完蛋的人都应该听一下李阳老师的真传我想这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人生经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夏天我完成了那自小学以来的第一套漫画稿之后就去投稿了。其时在北京主要有两个选择《北京卡通》和《少年漫画》而《北京卡通》的北京出版社编辑部大楼就在我家门口隔一条马路的地方但是我首选的却是《少年漫画》。一方是因为《少年漫画》上有颜开我很本能地追着颜开的脚步一方是因为《少年漫画》的影响大一些再就是觉得《北京卡通》这个题目太白 痴。就这样在暑假里我骑车穿越半个北京城到了《少年漫画》的编辑部。在编辑部大院门口签字的时候还很兴奋地写着“投稿”但是进了大楼之后印象就全改变了。编辑部大楼里黑暗残破宛如小学暑假的美院而绕了七拐八弯之后才在角落里看到一扇铁将军把门的小门貌似是少漫编辑部。虽然当时是中午但据说去之前打过电话的话应该有人等不过当时我也不知道。在楼道里大概等了1个小时才听得有几个女的谈笑着扭回来。其中仿佛有两个是某女小编的朋友谈的都是cosplay之类的话题。貌似主编的人并非少漫主编林阳或王赛利这一行人全都没见过开门时才看见我招我和她们一起进去后就扭进了里屋。那个女小编坐在外屋一座位前晃着满头染色的金毛和另两个女孩继续谈笑。过了半晌我终于没耐心地请其看看我的画稿然后金毛就一边翻一边继续和二女孩说“你们看这画风像谁呀”“EVA吧~”谈笑了5分钟后把稿子还给了我然后继续谈笑她们刚才的话题。因为那年的夏天我心情畅快所以就那样地默默闪人了若是现在我可能至少要留一句“你 丫 傻 逼”吧。看这小编的态度当时很觉得少漫能扛下去是奇迹。我本想编辑看完之后一定会问我这是什么故事的但既然小编都没有踏下心来仔细看看的素质我也不想主动解释便就此骑车回了家门口的北卡。相比之下北卡编辑部的第一印象就好很多现代化大厦窗明几净书柜里摆满了日 本漫画杂志看着就很专业而接待的编辑也客气的多。某女编辑看稿看了许久之后还能提意见建议只是最后令我喷饭。我问道请问您觉得这是什么故事对方答“足球吧” 于是我只好又从头解释这是什么构思其中每个东西象征着什么云云云云。听得对方目瞪口呆最后问“这真是你自己想的么”虽然最后人家也不受理这么意识的东西不过当时我想下次自己应该还会来北卡。当时自己很愿意帮北卡战败少漫但现在北卡居然比少漫先倒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吧。毕竟5515还是5155也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太监规划中的一个。虽然之后也曾和人笑谈着说自己干脆去深圳给颜开当助手算了但是漫画暂时还是被我放下了。因为自己逐渐发现比起反复地画同样的角色设计不同的新东西更合我的胃口这样看来游戏人设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时出了个叫RPG工厂还是什么的3D RPG游戏制作工具是游戏橘子代理的。虽然也想过用这个试着做一下高中的时候写了一点构思了一半的最游记同人小说但是因为上手太难导入素材又不方便摆弄了一下就扔下了。对我来说一直以来最盼望的就是能找到优秀的程序员来实现自己的各种想法。而自己学程序是想都没想过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程序扼杀想象力是艺术的天敌内在的理由大概还是和小学时有关导致不敢迈进程序大门。不能上手制作不代表不能yy于是多余的精力就发泄在了设计之中。当时很喜欢看《科幻世界》其中不乏一些中文精品比如鲁文基教授系列还有《流浪地球》。这一篇和外国的《霜与火》给了我极深印象而《流浪地球》的背景设定显然更合我的爱好一直以来我所憧憬的宛如电脑绘画的永恒的长夜、玻璃都市、孤独的灯光仿佛都找到了归宿。于是我开始设计《天幕苍穹—地球的永远之夜》。虽然题目很科幻但是因为那时候看得都是恋爱类游戏所以设计的思路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恋爱道路。现在想想角色的设计和背景的设定完全是脱节的把角色和故事随便放在什么背景里都可以。不过其中也有好的地方比如只有3个女角从规模上看比较合理再有就是开始尝试了画基本姿势不变表情各异的立姿。这和漫画是完全不同的经验不过那时候还不知道应该画一个基本姿势然后只画不同的部分。游戏对我来说还是充满了未知。除了这个就是受伤感涂鸦影响的《12星座物语》。如果说前面的是重视背景设定这一次就是对系统的尝试剧情基本就是心跳类也可说没剧情。简单地说这次的系统是类似《高机动幻想》力求真实和《高机动幻想》不同的就是主视角。不过当然不会是卡马克的那种挺着枪四处走的东西啥而是一般的galgame结合《遗作》的行动方式。不过当时自己还根本没见过《高机动幻想》《遗作》之类能想出这种系统也够厉害了。暑假过去之后被家里扭送进师大二附的复读班恢复了规律的生活同时开始准备出逃。相比高中复读的半年还是比较快乐的因为课程更正规老师们也都敬业。而对于在日 本的生活复读班正好是一个过渡。不过虽然班中有玩匕首的也有做买卖的比起日 本还是单纯太多了班里都是好人~在班里别人强借我一本《荷兰鞋之谜》一本《孤岛奇案》从此我又开始乱七八糟地看小说玩模拟器感觉上弥补了应有的高中生活。学校就应该是这样学得好玩得好。可惜那时候还没有pc98模拟器传播也就是玩玩sfc的rpg而已。谈到小说那时候貌似正在流行奇幻文学。《哈里·波特》系列觉得前面的少年冒险还是很有趣的但是从第4册开始就觉得无聊了罗琳不适合写大场面设定都乱七八糟。而《魔戒之主》……从一开始就看不下去不管托尔金是不是上帝有没有创造精灵语设定再精彩那故事也不能吸引我……幸好因为没钱而没买龙枪或黑暗精灵之类估计买了也是浪费钱。之后一段时间中 国代理美少女游戏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七夜》Never7《秋之回忆》Memories Off等等都出现了比起前面翻译的质量都好得多了虽然还有bug但是都配了补丁。而《樱花大战》则掀起了一阵风潮虽然我不知道最后藤岛有没有按照代理商说的降临中 国不过当时至少美少女游戏的代理在走上正途。有利益代理商天人互动自然不遗余力原属智冠的杂志社《软件与光盘》也为新东家大肆摇旗呐喊。当时曾有过个征稿活动我自然也很激动地参加了~后来也没什么结果。但是最后看到“采用了征稿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而做出的那本日历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没被选上太好了。征稿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促销。就凭我瞥到过的稿件水准超过那本日历水平的就有好几人。这次征稿也只是纠正了我一个坚决不想画同一图二遍的毛病而已有一张稿上了2次色。虽然当时觉得这已经是很大负担但是比起几年后的易稿32次根本不算什么……除了樱花当时天人互动还代理了2个票房毒药而对我却产生了深久的影响《夜行侦探零》、《夜行侦探迷失者》。其实这两个游戏就是《EVE》系列的《ZERO》和《The Lost One》虽然之后遇到的人几乎都对这个译名不满但是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且不管是否切题至少很有味道我当时就是被“夜行”二字吸引。如果写EVE的话我一定以为是《寄生夏娃》PS游戏现通译《寄生前夜》之类的东西。这两个游戏是同时买的但是我却先打的《迷失者》。至于原因是因为觉得《零》的那个头发遮眼的主角不好看默。在打《迷失者》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弥生这个角色的存在只觉得冰室不错。但是到了《零》就觉得弥生才是理想角色了。相比之下《零》的设计原画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古莱恩的衣服手法很成熟。不过风格太轻淡不适合这种重口味的剧情。而《迷失者》虽然不如burst error但是还是比《零》充实其中Snake藏在电脑机房一段也颇有法条和冰室一起入侵中央电脑之风范。就这样在绕了一个大圈之后我的兴趣终于宿命般地回到了pc98时代。因为了解到这作品的核心乃是来自没有被代理的burst error后来我到日 本的时候首先就去买了这个游戏。而自家电脑也在打《零》的时候就开始毛病不断在我按攻略赶着通了《零》的一个结局后即刻寿终正寝以至于我对《零》本就不深的印象更浅了一点。之后的日子里随便画过《夜行侦探》的同人也帮在大学里的前同学的漫研画过人物设定顺便还春季高考了一下找回了初中时代的状态和正常学力然后就被当作沙丁鱼被空运到了成田机场。从高一开始的三年多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一个新的篇章开始了。 后记之前看到某加国华人称加国的小学基本上什么都不教只培养动手能力而初中就一下赶上国内是因为有些东西到了一定年龄才接受提早灌输没好处我以为有些道理。从我的经验看随着年龄增长即使是一般的人也是随手画画就能像样。说到底画图不过就是观察能力的映射东西什么样就在纸上怎么画。虽然小时候学过不少但是那些美术课程对我来说根本不能吸收。现在的我其实是绿林手段只是从小画得多了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套路以至于现在想要回头练基本技能。所幸的是家中还算宽松至少对于我各种莫名的爱好还不会激烈地反对使得我能有条件将爱好延续。高中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化学老师貌似是见过世面的。其人可以说哪里都不错但就是不适合当老师。因为讲课完全没条理所以学生们的化学成绩也都是一团糟。不过这位老师曾经在私下对老娘说说是我不适合国内的教育。虽然并没说学校不好或是怎样但在那种情况下这也是可贵的支持和肯定。关于那本叫做《美少女游戏世代游戏篇》的书后来在日 本我基本就是靠对其的记忆按图索骥才得以追着玩了SS上的大量古老经典。其反作用就是一直没能转到电脑游戏的风格。我不得不说也许因为制作门槛高游戏机游戏比起电脑游戏来还是要厉害一点。 再分享一下我老师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吧。零基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还带黄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我们人工智能的队伍中来https://blog.csdn.net/jiangjun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