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职业,个人如何接网站建设订单,网页设计美食范例简约,政务网站开发协议如今#xff0c;知识付费风口已过#xff0c;红利期随之在逐渐消失#xff0c;很多知识付费的创业者也在感叹生意难做#xff0c;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离场。比如#xff0c;百度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只生存了6个月#xff0c;最后的更新时间则停在7月13日。再如#xff0c;在分… 如今知识付费风口已过红利期随之在逐渐消失很多知识付费的创业者也在感叹生意难做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离场。比如百度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只生存了6个月最后的更新时间则停在7月13日。再如在分答社区运营了两个多月的papi酱于2017年9月11日也宣布了停更。 早在2016年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都纷纷入局带起知识付费风潮可以说几乎在知识付费元年——2016年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产生譬如4月知乎推出了值乎5月果壳推出了分答6月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了《李翔商业内参》......然而2017年的知识付费市场冷静了不少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据搜狐网报道自2017年4月起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打开率和播放率都明显下降。 从人人都在讨论的知识付费时期到现在冷静的市场知识付费出现了大转弯而出现这样的转变这当中存在什么原因呢 碎片化、同质化、营销化三杯冰水为知识付费降温 知识付费余热不再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不足10%。而2年前凭借“解除焦虑”为目的许多教育机构、自媒体、大咖等都加入到“知识付费”的行列可时至今日在这个领域活跃的掘金者数量明显不如从前了。 而且据艾媒咨询的《艾媒报告丨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喜马拉雅FM的产品复购率为52.4%分答的产品复购率为43%得到的产品复购率则未显示。可见许多大火的知识服务商它们的复购率也只有去年的一半这也就说明很多人已经不愿为知识付费产品买单导致知识付费市场降温。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第一知识碎片化用户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其实是个伪命题用户在真正学习的时候是没办法一心两用的。而喜马拉雅、分答、得到等这些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就是用音频或者视频代替纸质来承载内容虽可实现边开车边听课、边走路边听课但是这样获取的知识比较零散有多少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就不一定了毕竟用户还需分心注意周边的信息。 以《分答》上面的课程来说老师讲解的课程深度是有的内容也比较系统化可以说知识量是很大的。对于信息量大的学习没有真正集中注意力是没有办法获取完整的知识从而导致了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要知道大多数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都是希望能为之后的生活或者工作带来利益比较有功利性。而用户的功利性多多少少都意味着他们要求短期内能够看到回报但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碎片化知识的整合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出效果的。而且用户获取被切割后的知识是比较难以引发长思考和沉淀的如果没有长思考和沉淀用户就达不到知其道的效果。 第二内容同质化严重。例如时间管理类、投资理财类等热门的知识领域容易获得较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容易成为平台重点推荐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数是技能性的培训标准化程度高因此内容上大多雷同。但是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面对类似的内容也只能选择其中一两个去学习。即使是这样一刻、攀登读书等知识付费app也尚未做出创新依旧推出类似的课程因此难以长期吸引用户导致知识付费的热度下降。 第三课程开发更注重营销。用户购买课程无非是“成就动机”在作祟而成就动机在个人发展上是有很大作用的好比一架马力大的发动机在激励着人们向前。知识服务商正是抓住用户的这种心理进而展开营销。 以咪蒙团队联合喜马拉雅FM推出的《咪蒙教你月薪五万》课程为例咪蒙本次打出了一手“聪明牌”——“3年后你的薪水涨幅没有超过50%课程费用将双倍退款”这样的营销策略一出瞬间囊获了大量的用户。而至于课程内容是否真的能让用户工资上涨咪蒙对此并不关注要知道许多人未必在三年后会申请退款。 果不其然《咪蒙教你月薪五万》课程虽靠营销赢得了用户量但是在内容上出现了一边倒的批评声音。据搜狐网报道随着课程的更新喜马拉雅上的用户评价呈现走低趋势不乏出现“干货少、每期内容短、标题党、退钱”等关键词并且在喜马拉雅的第6期的播放数为1544对比第1期播放数跌幅达95%。 可见知识服务商更注重知识付费产品的营销策略容易忽略产品的质量而用户购买课程却不能学习到优质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知识付费产品的认可度有可能导致大多数用户不愿再次购买知识付费产品进而知识付费市场陷入低迷期。 可以说知识付费市场在逐渐变冷而得到作为知识付费大军中的一员是跟着市场变冷还是仍有余温呢 得到拥有可观用户量的背后亦有难解之痛 早在《逻辑思维》时期罗振宇就已经聚集了大量粉丝因此打造了个人IP这也就为得到app上线创造了先天优势。而且罗振宇还为得到挖了网罗吴军、万维刚、熊逸、薛兆丰等KOL无疑再次为得到添加了天然的流量。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得到的用户数达到了2000万而得到今天能有这样的成绩多多少少都有KOL的功劳。 然而从逻辑思维团队公开的数据中了解到2018年5月的用户数是2016年12月的6倍但日活用户只增长2倍多点可见日活用户增长速度并不大这也就是说大部分用户有可能只是注册了得到却不常使用换言之得到的用户粘性比较低。然用户粘性低的背后得到未来也并非一片光明。 第一得到的运营模式比较单一。得到的运营模式就是靠KOL的知识生产者主导的PGC分享模式由各界的KOL创造影响力引爆产品吸引用户订阅然而这些订阅内容并没有成为得到的壁垒喜马拉雅、36氪等等也都能做到。而这样的运营模式对大V的数量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果得到不能留住大V或者保证大V持续加入那么粉丝也自然会随头部IP的流动而迁移。 可以见得单一的运营模式还是存在局限性的。而对比知识付费的头部平台——喜马拉雅的运营模式得到的局限性就更明显了。要知道喜马拉雅使用的是UGC、PGC和OGC三者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在内容上提供了广度和深度而且大V的流失对它造成的影响并不会太大毕竟它自身培养了许多草根主播用户群相对来说不易迁移。 第二得到社交性不好。目前虽然得到的用户可以在专栏下留言并且有社群小组直播的时候也可进行简单的互动但是用户交流的效果并不好。用户在专栏留言只能等待作者翻牌回复或者获取其他用户的点赞而用户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流。 据了解社群小组看似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但回复最高的帖子却是“80后的朋友留下你的微信号”、“90后的小伙伴来认识一下”等这样的内容。而用户间就课程内容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的帖子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社区的学习氛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而且也没有达到得到建立社区的目的。 第三得到商业化气息过重。一些大众化、深度不足的内容产品若通过广告等流量售卖的方式进行商业化或许相比要付钱的产品其流传范围更广传播力更强。但是得到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以内容付费的方式实现商业化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过度消费用户的预期而知识付费产品鱼龙混杂若用户花钱在得到上面购买产品却得不到优质的知识那么得到可能将面临自身品牌影响力受损的风险。 所以对于得到这样的知识付费平台来说如果不能在运营模式、用户体验和变现模式上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只是简单的以为有内容就可收费那么这样的逻辑甚至有可能让它走下坡路。 知识付费进入“存量竞争”下半场得到应如何走 目前大多数知识付费产品更类似于心灵鸡汤用户购买后焦虑的还是焦虑不会的还是不会并没有解决到实际问题可以说知识付费市场变冷也是必然的趋势。而到了知识付费的下半场得到是不是要凉凉了面对红利将尽的市场存量竞争成为关键得到应该要如何做呢 其一知识付费产品向垂直化纵深。目前得到的内容覆盖率比较广但是在内容供应上较大众化、无太多亮点难以提高复购率。而且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不断发展尝鲜用户会逐渐减少用户获取知识的目的不再是了解而是倾向于掌握。除此之外现在的用户更希望能够与知识生产者或者共同学习者交流沟通然而得到的现状并不能达到用户的期望因此用户盲目购课的行为在逐渐减少。 对于这一现状如果得到走内容深耕和注重用户体验的垂直化服务路线对留住用户并构建用户互动社区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甚至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专业度。 其二将业务拓展到三四五线城市。在城市等级分布方面根据极光大数据 iAPP 监测得到的数据得到的知识付费用户大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五线城市的渗透率比较低。 然而三四五线城市人群实际上是中国网民的主体它们有人群基数大、互联网渗透率低等特征能为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三四五线城市人群相比一二线城市用户可能更关注贴近生活场景、应用门槛较低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倘若得到能根据三四五线城市人群的独特知识获取需求进行产品和内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下沉式发展。 其三提升资源转化率。现在得到的用户只能通过简介或者试听一小部分内容来决定是否购买课程而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用户很好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容易导致app打开率低的现象出现同时得到的资源不能被运用到最大化并且品牌影响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得到要是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问题利用AI技术从各种书里挑选出相关内容整合给用户而用户按提供的信息量来付费那么这样的模式自然是比购买所有书籍的方式要更能吸引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粘度还可提升资源的转化率。 总之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退烧唱衰知识付费的声音也不断的出现不禁会让人思考“知识付费还有明天吗”而在流量红利过后得到app该如何谋变拭目以待。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