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外贸网站,官网模板免费下载,自己买个服务器有什么用,wordpress 不用php从清华大学到贝尔实验室#xff0c;再到中国移动#xff0c;作为“IT老人”#xff0c;钱岭的技术人生几乎覆盖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信息产业革命。2007年开始#xff0c;钱岭在中国移动经历了基础科研到产品落地#xff0c;再到团队孵化#xff1b;也经历了云计算从无到… 从清华大学到贝尔实验室再到中国移动作为“IT老人”钱岭的技术人生几乎覆盖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信息产业革命。2007年开始钱岭在中国移动经历了基础科研到产品落地再到团队孵化也经历了云计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同时还经历了技术到政策政策到产业的全生态链。《新程序员》特邀钱岭讲述他编程人生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 | 杨阳
出品 | 《新程序员》编辑部
钱岭生于1972年2022年是他的半百之年。按照中国传统50岁本应“知天命”但他并不相信宿命论而是时常和自己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钱岭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技术部/创新中心总经理软件工程领域知名专家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修软件工程方向。毕业后加入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2007年加入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负责中国移动“大云”项目。目前专注于移动云规划、架构和创新研究。
在他的认知中“正确”并非初始注定、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中伴随着主观能动性的层层推动从而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相较于从理念出发的固定价值衡量他更相信从实践中萌生的动态理性力量。
当然思维的塑造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磨炼。对于钱岭来说他的思维塑型期在清华大学成长期在贝尔实验室成熟期则在中国移动。
2001年他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主修软件工程方向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开始从事通信软件的基础科学研究。
说起贝尔实验室。不仅诞生了15位诺贝尔奖得主还孵化出了UNIX、C和C等系统与编程语言。作为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它有太多世界之最。但因其母公司是ATT根基主要还是扎在信息通讯不仅有天才科学家香农提出信息论成为现代通信和信息科技的基础之一而且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第一条商用光缆都出自贝尔实验室。
1997年实验室正式进入中国并于三年后在北京成立“基础科学研究院”。“那时候毕业的主流选择是去外企我是因为早两年毕业的师弟去了贝尔实验室他介绍我就选择了这里。”
在殿堂级的实验室进行通信基础科学研究对钱岭来说是极大的锻炼。与此同时每月八千元的高薪比北京当时的平均房价都要高。
在贝尔实验室的六年钱岭可谓得心应手。他表示“每年绩效考核都是A”。在宽松的科研环境下他在包括网络传输、即时通信、手机通讯等不同领域中展开研究花了几年时间把从IT到终端的网络技术几乎“扒”了一遍就这样一直到2006年。
这一时期通信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贝尔实验室在母公司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开始走下坡路最后随着朗讯和阿尔卡特的合并逐渐式微。经营问题很快影响到研究此时的钱岭感觉到了危机“已经没有新项目可做非常闲一个月的工作几天就能做完。”
不想浪费青春就要另寻出路他在一年后去了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并于2008年6月正式加入中国移动“大云Big Cloud”研发项目从项目经理做到首席架构师再到苏州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现在的集团级首席专家。他前期聚焦科研攻关中期做产品成果转化后期负责技术和团队搭建从第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云端之旅”的技术创业者。
投身大数据和云的十四年他先用三年时间实现“大云”云计算产品规模化商用部署单集群1000台服务器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大云”大数据产品商用规模化部署单集群1000台服务器实现了两大产品线从“0”到“1”的突破。在技术和研发管理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敏捷方法和瀑布模型的融合理论。与此同时他也带领团队通过了CMMI五级和DevOps三级评定让中国移动在“云数”领域实现领先。
一直以来钱岭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努力奋斗让选择变得正确”的座右铭。 1、当首席架构师转型管理者
去年年中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接替他的是创办了亚马逊云业务的安迪 · 雅西。之所以能够接任与安迪·雅西负责的AWS业务的高速增长和高额利润密不可分。
如今云服务正在成为很多科技厂商的赚钱利器但在发展的最早期并不如此。亚马逊云科技团队初创时只有8个人2006年公司发布了各类服务都没有太大反响。三年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也被产业界唱衰公司团队内部也都异常辛酸。
事实上中国移动在2007年就开启了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研究也是先行者。对于钱岭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一方面他对这一研究领域相对陌生另一方面要从基础研究的纯科学转型到应用技术“产业落地”成为替代“研究成果”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心态上的很大转变也要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在最初五年的产业孵化期钱岭经历了基础研究的沉淀进行了云计算的科研攻关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和撰写论文包括架构和标准化的研究以及开源软件产品化改造等方面。从2010年开始云计算概念开始流行。这一年“大云”发布了1.0版本并在天津政府首先实现商用。
到了2013年国内外云产业开始逐渐落地。随着AWS推出“ECS容器产品”和“智能网卡卸载技术”CPU的利用率大幅提升成为云计算超越传统IT的开始。与此同时技术的利好也带来了利润突破。在国内阿里开始尝试云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将自家余额宝核心系统迁移到了阿里云上。
相较而言通信业的云化业务没有互联网行业紧迫但这场提升基础设施服务的“新风”吹来钱岭选择加快脚步跟上去。当“拟成立专门从事云计算研发的苏州研发中心”消息传来他积极响应带领技术团队作为第一批筹建者离开北京到苏州创业。
钱岭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组建并担任产品部总经理他带领团队展开产品化业务。“2014年以北京研究院的云计算系统为班底成立了苏州研发中心开展公司化运作之后的目标是如何把技术真正落地。业务落地需要人才就发出不少招聘但那时还没有多少云计算的专业人才我们只能在相关领域开展招聘。开始的时候都不能马上胜任所以从2014年到2016年基本是团队孵化期从基础能力开始构建、磨合和提升。”
对于此时的他而言从架构师转型管理者面临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2、带领团队从“0”到“1”
“是先做技术研究还是先产品化”事实上这个问题在科技圈普遍存在也是科技行业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哲学。
通常我们会认为应该先研究等技术成熟后再落地。但这种想法只在外界没有任何干扰的理想化状态下才可能实现。现实中除了基础科学或早期的应用技术研发几乎没有脱离市场独立存在的可能。
处于产业化阶段钱岭自然知道产品落地和技术研究上的矛盾点。“公司发展需要生存就会聚焦在工程化上通过开发界面和管理平台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工程开发会消耗大量人力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创新、创造就会投入不足而且研发人员投入在创造性工作上的时间总被日常生产打断长期来看是很大的问题。”
这个矛盾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快显现。早期的强工程能力在平台架构搭建好后便因为创新能力不足而进入上升瓶颈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钱岭受命在2019年组建创新中心。和产品部门不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攻坚克难做原创技术需要团队拆解项目底层需求并从基础技术的实现逻辑开始逐步深入。“该研究的时候就研究学习和发表论文打好理论基础该去调研产业也不能偷懒真正深入企业生产当中。”
直至目前创新中心已经在多个领域展开相关研究布局如从论文开始做第一代的云原生数据库 — “凌霄”的孵化。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做云原生数据库钱岭的团队基于工程化的架构能力做技术孵化据他透露目前已完成第一版本的研发具备多项关键能力性能达到预期水平。
量子计算和机器人云是创新中心另外两个专注研究的项目。其中量子计算聚焦通用模拟器技术已经完成单项算法研发正在开展平台化工作。在钱岭看来机器人未来的数量将大幅超过人类的数量成为重要的云化应用终端目前团队在机器人的云化应用上也在大力投入。
通过创新中心解决了产品落地和技术研究的矛盾钱岭面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研发管理一体化”的体系构建。
“我们在2017年架构了针对软件研发的IPD-S体系当时稳定使用了一段时间也通过了CMMI五级评定但到2019年云改之后就不适用了必须‘研发一体化’。这涉及从管理体系、工具、架构、团队和文化的全面转向特别是架构。经过两年改造移动云架构实现了‘研发运营一体化’的目标。但因为没有时间停下研发做架构改造只能边研发边改造整个团队都非常辛苦。与此同时我们也完成了管理体系和工具链等方面的建设。目前已经正式并网开展蓝绿和灰度发布但并不完美还在优化中。”
除了钱岭自己带队进行内部的优化变革公司也在分配和激励层面进行创新推动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开启了“云改”和“科改”。在他看来“云改”最大的作用在于指明了公司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移动云成为公司基础性、关键性业务技术和研发能力的重要性被充分提升。“科改”进一步落实了市场化、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向价值大、能力强、贡献高的人才倾斜力度这对于高端技术人才、核心研发岗位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通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建立创新中心以及激励制度改革钱岭发现团队的创新和工程能力确实出现快速提升。体现在云化业务的落地方面速度明显加快。以单集群1000台服务器作为规模化应用量“早期做项目阶段云计算和大数据分别用时三年和五年而移动云在短短几年的部署量便超过了十万台服务器。同时因为在工程化和研发运营一体化上的积淀我们的‘研发管理体系’进入了国内第一阵营2021年第三季度移动云的收入在IDC上排名第七。”
最让钱岭欣慰的是团队的稳定给他带来的信心“我们的人员流失率不高目前只有个位数相较整个业界的30%是很低的。”钱岭带领大数据部拿到公司绩效考核第一同事给钱岭画了素描见图1。 钱岭和素描的合影
3、应对“跑马圈地”后的常态问题
2008年开始做云计算至今2022年已十四年钱岭经历了中国这一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从早期被怀疑到2011年后逐渐被重视再到2013年产业化的落地直到2015年政策开始纷纷出台。
从技术应用来说在公有云之后私有云也开始发展“经历了一段时间‘跑马圈地’的乱象到真正沉淀从2017年起产业界开始真正认识到云的价值有所共识需求点开始锁定。”
但近年来新的产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钱岭认为表现在技术和生态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层。在他看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通信行业在云计算的聚焦点都是算力网络。和之前云只提供算力不同现在需要算力加网络。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算力是强项网络则是弱项所以无论是阿里的企业网还是亚马逊的直联业务都存在不能一次性满足用户完整需求的问题。
然后是生态层因为还在发展早期整体来看问题比较多核心在于以下几点 行业发展不均互联网“一马当先”但更多传统行业改造明显不足。对云化技术使用不充分用户体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国家队”力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保障国计民生的产业技术不能拿来即用云是基础设施还是由央企或国有化企业来主导建设更好但目前这方面力量明显不足 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传统行业缺乏相应云上研发能力的企业会把公有云当成私有云来用对优质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硬件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软件可以做得很好但核心硬件还需要国产替代软硬件需要两手都抓。
在钱岭看来他们推进的云网融合正在解决算力浪费、资源调度难、用户体验差等问题移动云具备一次性开通云和网的双重能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度。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移动云网融合也是各家运营商主推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对于云技术体系的构建“大云架构”从2009年的内测0.5版直至2017年发布5.0版再到2020年移动云新内核。移动云已经由原先结构不统一的多项产品形成以云原生作为主体基础、软硬一体、灵活组网、大规模高可用、云网边和云数智融合的新型统一架构同时还有三个通用底座包括业务支撑系统、运营支撑系统、运维支撑系统。
“我们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是通过云改把架构统一目前实现了很多创新。在云计算各项关键技术领域包括数据库、大数据、云智融合、虚拟化、存储等都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此外要想真正解决以上问题还需从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层面不断提升。自从2018年调任战略技术部钱岭在战略架构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产品、研发和技术的三大管理体系构建。
“只有公司架构起最强的力量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界的发展。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不是学术上的方法论而是真正与生产强相关的各种体系的建设除了产品、研发和技术三大体系紧密关联也包括财务和市场的拉通管理同时包括人才体系的建设。人才和体系融合才能真正高效运转起来。”
4、年轻人不要担心变老
从初为技术人到资深管理者近三十载的技术人生让钱岭感悟颇多。浓缩成精华他想给开发者传授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持续学习从“单点技术”到“融合实践”。“只要选择了IT行业就要持续学习这点是IT人尤其是做云计算的人需要做好的思想准备。这一领域经常出现新概念如果离开两年后再回来也许就完全听不懂这些新概念了。”
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要从单个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扩展到“云网融合、软硬一体、云边协同、数智化”的组合能力。且不能只钻到书本里需要在热爱的基础上动手生产实践。钱岭认为自己之所以动手能力强主要因为热爱需要把灵魂灌注其中。
另一方面是系统性思考要多问五个“Why”。“现在很多开发者可能不爱看‘老头’总结的东西但理性思维的东西是相通的系统性思考是做好技术和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
五个“Why”由丰田公司最早提出目的在于“打破砂锅问到底”。
例如为什么产生了质量问题——从制造环节找答案为什么质量问题没有被发现——是检验没有做好为什么质量问题反复发生——工艺流程或者是制度体系没有架构得当……
钱岭认为就和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一样一层层问下去就会发现问题根源所在。至于该如何形成更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他给开发者推荐一本书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Systems Thinking 由著名软件专家杰拉尔德 · 温伯格撰写。
除此之外他也希望做技术管理的“老人”可以多给年轻人分享和指引“在如何达成组织目标上‘老人’还是需要给年轻人更多方向。如果没有足够的目标感和方法论缺乏能力的新人往往不能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他们或许会在黑暗中摸索很久甚至出现负能量如果做得不开心可能就直接放弃了。”
对于时下科技圈流传的“45岁退休35岁换人”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会存在太久一是技术沉淀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做好就能成为专家二是从技术发展长河来看DevOps、OpenFlow等优秀技术往往都是行业老司机提出来的。
“所以年轻人不要担心自己变老而是要变成‘老专家’。” 本文节选自《新程序员004》从MySQL之父、MariaDB创始人 Michael Monty Widenius到PostgreSQL全球开发组联合创始人Bruce Momjian、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清、指令集创始人兼 CEO潘爱民、著名科技作者吴军再到 Vue.js 作者尤雨溪……《新程序员004》以「我们的技术时代我的程序人生」为主题与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技术先锋和新生代程序员代表进行了深度对话希望行业优秀人物的技术之路与人生感悟给大家带来启发。 --------------------- 作者《新程序员》编辑部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programmer_editor/article/details/124876727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 内容解析ByCSDN,CNBLOG博客文章一键转载插件